当前位置: 首页 > 关爱家园 > 教授有约 > 正文

做一个有国际视野的老师


访2015年度优秀教师彭兰玉教授 (图文)

创建于:2016-05-10 来源:学通社 记者: 刘子勤 陈韵如 通讯员: 刘子勤 陈韵如

做一个有国际视野的老师

image001.jpg

彭兰玉,湖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湖南省语言艺术专家库专家,国家级教材主编、语言文字应用教材主编之一。主持国家课题两项、部省级课题五项,主研国家级课题一项,出版主要著作十一部,还连续多年担任全国教育特别专家。尽管在教学和学术方面硕果累累,彭兰玉老师却始终坚持低调为人处世,默默奉献自己。讲台上有条不紊的授课,交谈中严谨得当的用语,无一不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奋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大学”这个概念还未普及的时候,彭兰玉老师已经是通过1977年第一届高考的大学生之一。然而在高考前几年,高中毕业的她还在衡阳的金桥林场参加上山下乡,每日繁重的农活占据了生活的大多数时间,学习成了奢望。“上山下乡虽然让知青们失去了升学就业的机会,但也磨炼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与意志力。”谈到那段岁月,彭兰玉老师并不认为是痛苦的回忆。她既种过田收过谷,还做过生产队酒厂的销售,甚至做过电池加工厂的技术活。“大家都开开心心地吃着苦,特别单纯。”一次在稻田撒石灰杀虫害时,穿着长裤的她直到撒完石灰才发现自己的的腿上已经被烫出许多水泡,直到现在仍留下印记。

通过自己的争取获得参加高考的名额后,她在沉重的生产任务压力下抽空看书,高考那几天得以回家进行突击,在父亲的办公室看书过夜,终于成为第一批进入大学的大学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却是至理名言。一个暑假,彭老师报名留守学校,期间她将新华字典认真完整地学习了一遍,在后来留校任教的选拔考试中,汉语言文字能力优异的她脱颖而出,被学校留下做汉现代汉语教师。当时很多大学除了招收统考生还招收干部学生,成立“干训班”,年轻的彭老师担任了三届干训班的教学工作,学生中不乏比自己年龄大、资格老的,彭老师全力以赴,努力备课,任何人提问都能给出严谨的解答,最终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问不倒的老师”。因为优异的教学成果与丰富的研究成果,彭老师成为了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

为求深入研究,彭老师曾到上海访学,师从语言学大家张斌先生。在湖南和上海的经历,让她体验了方言的丰富多彩与交际的困扰,见证了国家共同语的重要性。她把研究重点放在共同语语法和方言调查上。

彭老师曾经学习、教学、行政三肩挑,在湖南师范大学读博期间,还担任衡阳师院中文系主任的职务。她用实干加巧干的方式、奉献不争私利的态度、求真务实的风格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和信任。

2002年她以教授身份来到了湖大,成为了我校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现代语言学、语法、语用等方面,带出了许多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对自己的高要求和一直以来的严谨性,彭老师始终充满前进的动力,不放过任何机会提升自己的素养,数十年如一日走在科研的最前线。

改革:从转变教学方式开始

作为我校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带头人,彭兰玉老师负责文学院本科生、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语言学科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随着社会需要,老师总要准备上新课。我的课较多,最多的时候我一学期要教6门课,每周20节以上。”虽然课程很多难免辛苦,但彭老师非常注重作为老师的素养和追求。“彭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细致的人,虽然工作繁忙,但我们的论文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错误她也会细致的帮我们改正。”研究生黄舟同学回忆道,“我的毕业论文进行得比较慢,有一次凌晨三点多我发到老师的邮箱,她很快回复邮件指出了不足之处,一直到早上六点钟还在保持与我的交流。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平常虽然不表露出来,心里还是一直都记挂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论文进展。”

学生们都喜欢上彭兰玉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堂很“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如《现代汉语》的平台课程改革,彭老师把课堂“搬到了街上”,彻底改变了由“一堂言”、“满堂灌”导致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其中,走上街头的“语言文字调查实践”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活动。区别于传统的单纯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街头调查普通老百姓的语言使用情况,发现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收集材料,用书本中学来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形式丰富多彩,文章图文并茂。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互相合作帮助,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形成综合分析的学术意识,这也为同学们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语言学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很需要人动脑筋,而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喜欢偷懒,回避问题,但实际上只有敢于接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的人,才能在将来具有真正的竞争力。”彭兰玉老师一直以来坚持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要只活在“象牙塔”里,而更应该走到实际中,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她认为批判与创新能力是一个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能力:“现在的很多学生读研究生只想找一个‘热门’专业,毕业以后就业更容易,但实际上无论读哪个专业,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事,只有提升个人的素养,才能在社会上凸显出竞争优势”。

除了进行课程上的新尝试,彭兰玉老师还组织编纂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全书系统讲授了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成为了多所高校本科期间的必修教材;同时她也注重科研中的创新,带领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其中2013年《湖南方言体貌范畴比较研究》获评国家优秀结题课题。

做研究:国际视野很重要

香港、台湾、澳门、美国、韩国……从2008年以来,彭兰玉老师积极往来于世界各地,参加语言交流和国际会议。2009年她被邀请到台湾参加“世界华语大会”发表研究成果,与世界各国的学者交流,还受到了莅临会场的马英九先生的亲切会见。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0年1月的台湾会议,当时大陆部分专家力推“汉字微调”主张,提出根据文字学方面的考证,细微改变44个常用汉字的写法,而在那次国际会议上,台湾学者对此举抱有争议态度,现场火药味很重。“参加这样的国际性会议能开拓人的视野,亲身体验世界的眼光和学科最前端的方向,这一点对于语言学这门学科很重要。”每次参加国际语言学会议,她都会细心留意国际研究的走向,“做学问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圈子’里,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语言研究上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多参加国际会议,对一个研究者来说也十分重要”,她认真道。

彭兰玉老师曾在2012年去韩国做了一年的交换教授。她在韩国教学期间也面临过许多想不到的难题,比如刚到韩国她就被安排教授汉语“零基础”班级的课程。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课堂内容,她常常备课到深夜,反复模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疑问细节,保证课堂内容绝无纰漏。正因为她的努力付出,回国前她的韩国学生们都非常不舍,直言这是他们上过的“最好的课”。

无论在哪里,彭老师心里都会装着学校,会积极地为学校谋划。她在韩国湖南大学交换期间,将眼光关注到韩国外国语大学,向院里提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建议。在得到学院的支持后,她单枪匹马地从光州到首尔来回数趟,不辞辛苦地联系韩国外国语大学的相关负责人,最后终于促成了两校合作协议的签订,这也为文学院乃至我校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化基因。

我校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多所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作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的主任,彭老师说:“我一直很鼓励学习这个专业的同学研究生期间去海外做汉语志愿者,这样的经历绝对是弥足珍贵,足以改变人生的”。近年来随着我校与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高校建立交流关系,彭老师也着力于邀请更多知名的海外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座,增长大家的见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最后,彭兰玉老师谈到:“当今世界非常精彩,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碎片化阅读取代了原有的阅读方式。但碎片之后,作为优秀的当代学子,还是应该要有思维的连贯与逻辑性,克服感性思维的定势,这也是做学问非常重要的素质。”

分享



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