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关爱家园 > 教授有约 > 正文

【我的湖大故事】3孙宗禹:心中的“结”——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的湖大故事】孙宗禹:心中的“结”——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创建于:2016-06-20 来源: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我心中的“结”——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对当前我国高校办学的一点思考与期盼

image001.jpg

作为一名在高等教育战线耕耘了几十年的老教育工作者来说,至今还有一些在心里长期纠集、没能解决的“结”。

从学校办学的具体层面来看,我认为,在我国高校中,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人才培养这个在大学里原本是理所当然的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了?现在看来,我国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功利化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以及社会上各种利益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冲突,是一个主要因素,致使在高校中制定许多政策的指导思想并没有真正从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并没有贯彻先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本科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比如,以往都把“教学与科研并重”作为高校重要的办学思路,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状态,搞科研“有名,又有利”,搞教学,辛辛苦苦,最后落得“一场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怎么能确立呢?我曾多次提出过,如果评价一所大学只看科研成果及水平,那大学和社会上的研究院所又有什么区别呢?

前不久,看到了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今年主题为人才培养的学校工作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很受启发。他说,“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他还说,”对于我们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有一种说法是,推动学校发展要靠“两个轮子”,一是人才培养,一是科学研究,我认为这并不到位,大学的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柱,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才培养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大学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来展开。大学对国家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育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教育强国就是这个道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对大学的根本任务作这样明确、具体地诠释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当然,要真正贯彻这一理念还要靠具体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比如改革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指标都是很重要的关键,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这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从高校办学更高、更本质的层面上来看,大学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这是另一个长期存在于我心中的“结”。在我国高等教育界,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共识是,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要学习一个专业,成为某一行业的专门人才。现在看来,这一看法显然已大大落后于现代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要求。

大约十多年以前,湖大机制专业83届一个班返校,在我与他们一起参观岳麓书院时,询问了他们目前从事的工作,令我感到吃惊的是,当时真正搞机械制造本行的人已不占多数,相当一部分人或者是下海在开公司,或者在搞房地产开发,更有一位女同学居然当上了广州市建委副主任,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跨度这么大,使我颇感意外。过去,在倡导“专业教育”下,非常强调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对口”,似乎不对口就是“浪费人才”,而现在则完全变了。这种情况使我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即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是什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教界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在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上应该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但现在看来,这一认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大学是“专业教育”这一模式的束缚,与当今时代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差距甚远。

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20年的理查德·莱文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这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他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

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nce 在某大学一次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章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我国知名学者陈平原在《大学之道》一文中说:“中国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学及研究,更包括风气的养成,道德的教诲,文化的创造”。

这些论述使我开阔了视野,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确实,在今天,社会的发展已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乃至是“颠覆性”的要求,过去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要求了,显然,大学的培养目标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上。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诚信观念的树立、创造性思维以及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以及为人类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念和志向的确立等等,才是大学培养目标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围绕着实现上述目标来进行。

因此,形成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和氛围,并坚持不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任务的实现与当今中国大学现状之间无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最近,看到了教育部副部长林慧青的一篇文章:“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文中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从更新教育理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开放办学协同机制、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以及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的问题;还从做好顶层整体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建立学校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机制和质量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如何狠抓工作落实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从国家层面对我国大学今后的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可看成是对高校下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员令,必将有力地推动下一阶段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建设。当然,这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同作出持久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高教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对此抱有深切的期望。

在岳麓书院成立1040周年和湖南大学定名90周年之际,我深深感谢几十年来湖南大学长期给与我的培育和帮助,使我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上得到了不断提升的机会,也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作了一点工作,我为自己能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取得的一些微薄的成绩感到欣慰。同时,我深信,有着岳麓书院历史悠久的优秀教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凭借90年来所积累的丰富的办学经验以及比较雄厚的基础与实力,湖南大学在下一轮我国大学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中,一定会取得更加光辉灿烂的成绩,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



将进酒